在人工智能(AI)快速融入职场的背景下,一项来自德国(YouGov)的最新调查显示,约三分之一受访者担忧自己的工作可能被 AI 所取代。背后的原因复杂多元:从教育水平差异到城乡环境的不同;从岗位性质到宏观政策支撑,都在影响着公众对 AI 技术的态度与预期。这种结构性焦虑值得从政府、企业与社会多方反思与应对。
根据德国媒体报道,由民调机构 YouGov 代表性抽样调查于 8 月中旬完成,共有 2,175 名具有投票权的德国居民参与,结果显示有34% 的受访者担忧 AI 会威胁其就业,有 62% 表示并不担心,另有 5% 无法判断。数据显示,低学历及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群对此担忧尤为强烈,而政治倾向并未显著影响其态度。
这项调查凸显了公众对技术冲击的结构性预期,也与其他研究形成对比。例如,德国IFO 研究所的分析指出,大约27% 的企业预期在未来五年内 AI 将导致岗位减少;仅有约5% 的企业认为会新增工作,而三分之二企业预计基本无变化。这表明公众担心与企业判断间存在一定分歧,但对潜在冲击的总体预期确有共鸣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一些学术研究给予适度乐观的视角。卡尔斯鲁厄研究所等多项长期数据分析表明,截至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 AI 损害工人的心理健康或主观幸福感,反而在体力健康与健康满意度方面显示出微幅提升趋势CEPR。这暗示,虽然担忧存在,但 AI 替代角色是否真会带来负面影响,还需进一步实证。
针对这种普遍担忧,专家与企业正在强调 AI 的“辅助而非替代”角色。例如德国(DHL)在物流体系中积极嵌入 AI 技术,用以缓解劳动力短缺并提升效率,同时避免直接裁员。相关负责人指出:“对重复性操作的担忧仍然存在,但大多数人意识到 AI 是必要手段,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减少”金融时报。
德国经济学家 Matthias Weik更从宏观视角提出,AI 可能会“取代”那些可标准化的工作,但同时也会催生新的职业,如数据伦理师、混合项目管理者、机器人维修技术员等。他强调,如果不为这个结构性转型提前做好政策与教育体系准备,将会造成更大冲击。
综合以上事实与观点来看,AI 带来的冲击并非“立即消灭大量岗位”,但却推动了岗位性质的演变和技能结构的调整。这一过程中的不确定感正催生公众的焦虑。德国目前的关键议题包括:
如何通过职业教育、再培训和继续教育缓冲 AI 替代带来的失衡?
企业与工会应如何协商,以确保 AI 实施过程中员工权益不被忽视?
政策层是否应在基础教育中强化数字素养与终身学习机制的建设?
德国的情境具备一定代表性:公众期望清晰、安全感被威胁,而企业则在以效率为导向进行技术试点;部分研究显示 AI 可带来健康或幸福感的改善机会;专家呼吁提前规划。AI 力量在推进产业升级的同时,也带来社会适应与制度创新的迫切需求。
这份 YouGov 调查清晰揭示了不少德国劳动者对 AI 替代风险的担忧,尤其集中在低学历与城市群体中。这种情绪与企业预判与实证研究存在落差,却同样反映着结构性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。AI 力量不可逆,但其影响可被塑造:通过教育升级、制度预设、社会共识与责任共担,德国有望在这一新技术浪潮中将风险降至最低,并实现智能化发展与就业协同增长。
2025-08-27 11:09
2025-08-27 11:09
2025-08-27 11:09
2025-08-27 11:09
2025-08-26 10:08
2025-08-26 10:07
2025-08-21 11:15
2025-08-21 11:15
2025-08-19 11:53
2025-08-05 15:14